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郧阳区城关镇桃花沟村美丽乡村建设:绿水青山相辉映

    信息发布者:wx_4zwdrtgz5tns9j
    2020-11-19 16:02:06    来源:十堰日报   转载

    治理后的河道美如画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文/图记者李寅

    灰白相间的移民房屋错落有致,宽敞的沥青路面平整干净,潺潺溪流穿村而过,桥头的小广场前,人们或漫步、或交谈,田间地头,一派繁忙丰收的景象……初冬时节,行走在郧阳区城关镇桃花沟村,一幅宜人怡心的田园画卷映入眼帘。

    近年来,在市水利工程移民服务中心倾心帮扶下,桃花沟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乡风培育,现如今,村庄更美了,百姓生活富足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

    环境改善,乡村生活更宜居

    “想都不敢想,这几年村里变化太大了!”11月14日中午,桃花沟村69岁的村民周文奎坐在易迁安置房前,一边悠闲地择菜,一边与市水利工程移民服务中心驻桃花沟村工作队队长孙章玉说着心里话。

    周文奎告诉记者,早些年,他家住在大山深处,出行不便,靠天吃水,一家人生活困难。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年前,全家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吃上了自来水。“公交车通到村里,随时都能坐车到城里逛逛。”周文奎说,如今,儿子、儿媳在十堰城区打工,孙子在城区读书,隔三差五回老家看看他们,平时他和老伴儿在村里种点菜,生活无忧无虑。“党的政策好,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周文奎对生活充满憧憬。

    孙章玉回忆,驻村扶贫工作队首次到桃花沟时,三米多宽的水泥路坑洼不平,车辆一过,行人满身灰。虽然桃花沟村离郧阳城区仅几公里,却因出行不便,村里的水果、蔬菜滞销,更没有人愿意来此投资发展产业。

    要想富,先修路。市水利工程移民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后,通过积极争取,硬化宽7米、长5千米的通村主干道以及长8.8千米的通组公路,安装太阳能路灯86盏,修复多处水毁公路和桥涵,公交通到家门口,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同时,全村兴建水冲公厕3座、农户水冲式厕所178个,并建设污水处理设施4个,2018年底,全村465户村民都吃上了自来水,安全饮水全面达标。6年来,市水利工程移民服务中心先后争取1830万元,改善桃花沟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

    近年来,桃花沟村易地搬迁的67户169人住进新房,同时改造危房239户,现如今,村民家家房前屋后花团锦簇、绿树成荫,乡村环境焕然一新。

    产业兴旺,农民增收有保障

    层层梯田绕山转,满地尽带黄金甲。初冬时节,桃花沟村天麻种植基地,30多名村民抡锄“掘金”,将挖出的天麻分拣、装袋、上车,个个干劲儿十足。殊不知,6年前,这里漫山坡地长满荒草。

    桃花沟村党支部书记何国勇介绍,2014年,全村确认建档立卡贫困户220户808人,贫困发生率为44.74%,属于重点贫困村。早些年,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发展种植养殖缺资金、缺技术。

    就业稳,则民心安。如何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如何让全村百姓共同致富奔小康,是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必须解决的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最根本、可持续的脱贫攻坚途径。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通过考察,引进邻乡的大柳乡能人孙章国,将村里6万余平方米坡地流转给他种植天麻。

    “老百姓把地租给我能领取租金,同时又能到地里干活挣钱。”孙章国说,繁忙时每天有30人干活,一名村民一年能挣一两万元,基地全年为村民发放工钱达40万元。

    产业扶贫,让致富的路子越拓越宽。在村建香菇扶贫车间,42岁的段天波正和同事忙着给菌棒打眼。“丈夫在城里工厂上班,我在这里干活每天能挣到60元,还能照顾小孩。”段天波说,她还在家养了母猪、种了蔬菜,仅她一人一年就能挣三四万元,再加上丈夫上班拿的工资,生活越来越好了。

    何国勇告诉记者,近年来,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积极争取和各部门支持下,桃花沟村建成香菇扶贫车间2处,年种植香菇8万棒,带动40余名贫困村民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全村建成桃子基地23万平方米,带动145户村民增收,其中贫困对象89户,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一串串数字,正是桃花沟村产业扶贫沉甸甸的成绩单。2018年,全村2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目标。

    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促振兴

    “脱贫不能只靠组织,只要勤劳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10月15日,桃花沟村“身残志坚脱贫奔小康”表彰大会上,58岁的村民周青明作为脱贫典型发言。

    周青明小时候腿部被石头砸伤,落下残疾。妻子去世多年,两个女儿又相继结婚,一人生活的周青明一度有些失落,但在扶贫队员的劝说下,他很快转变观念:“别人能挣钱,我也行。”说干就干,除了养牛、羊、猪、鸡,采茶时节,他还运用年轻时学的炒茶技术,教授周边村民炒制茶叶,一有空闲还就近打零工,一年下来至少收入5万元。

    “志智双扶,才能提升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市水利工程移民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吴芳说,美丽乡村建设,既要“面子”,也要“里子”,既要有“颜值”,也要有“气质”。近年来,桃花沟村在大力改善宜居环境、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提升村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傍晚时分,路灯亮起,桃花沟村小广场前热闹非凡,中老年人自发来到广场跳舞健身。“我们的舞蹈队现在小有名气,除了在村里跳,还经常参加周边村的比赛。”领队吴高云跳着舞,笑得合不拢嘴。

    不远处,62岁的退休教师刘兆明则带着一群老人,敲锣打鼓唱民歌。“吵架闹事的少了,邻里互助的多了!”原村干部刘兆国感慨,现在村里个个腰包鼓了,脑袋富了,精气神也足了,昔日贫困小山村,而今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